#人文游
#摄影
#自助游
#美食

写在前面的话

时间飞逝,回想去以色列的游历,竟然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。
回国后,我陆陆续续地写了几篇短文,这次应平台之邀,重新整理以色列游记,也算是一桩心愿达成。你知道的,年末总有点小感慨。
【行程安排】
D1 北京—以色列 / D2 死海、马萨达 / D3 耶路撒冷 / D4 特拉维夫
D5 海法、阿卡古城 / D6 特拉维夫 / D7 雅法古城 / D8 以色列—北京

沙漠吉普 & 死海漂浮

伴着俄航SU502落地时同机乘客爆发的阵阵掌声,我们正式开启了以色列之行。
死海
同犹太导游Harel会合后,马不停蹄地驱车从Ben Gurion机场直奔死海地区。然而,1号公路的路况并不尽如人意,一路颠簸转上90号公路,海拔的急剧下降让人产生轻微的耳鸣。
死海
沿途的戈壁风光愈发荒凉,路边不时还可以看到一些荷枪实弹的士兵。朱迪亚沙漠又称犹大沙漠,是我们以色列之行的第一站。
死海
很久以前,朱迪亚沙漠是死海的一部分,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海水减退,才形成了如今眼前这片地貌奇特的荒原。司机的解说方式很有意思,为了便于理解,他竟然一边解说,一边用麦克笔在挡风玻璃上画了幅地图!
死海
由于道路崎岖,通常只能乘坐越野吉普前往,得做好剧烈颠簸的心理准备。当然,除了吉普车,还有一些更刺激的冲沙方式可供选择。
死海
越往沙漠深处走,越是寂静无声。土壤里海水的味道早已被蒸发掉了,但有的岩石缝里仍然神奇地保留了某种盐分,咸咸的。
死海
虽然在国内甘肃张掖、新疆克拉玛依,也有类似的丹霞地貌,但是我个人觉得,朱迪亚沙漠有一种近乎原始的感染力,自然天成,不经雕琢。
死海
到死海地区旅行,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体验——死海漂浮。死海地处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大裂谷,海水中含有的盐分浓度为一般海水的8倍多,并且导致水中没有生物可存活。
死海
相信好多小伙伴都跟我一样,对死海最初的印象,就是有人拿着报纸,悠闲地漂浮在死海中的一张照片。
死海
岸边整齐排列的沙滩椅,透露出这里的人们,似乎更喜欢在身上涂满死海泥,享受日光浴。
死海
我们入住的Isrotel酒店就在死海旁,白色的阶梯式建筑主体,在荒漠环境中竟然很有美国西部的感觉。死海漂浮完后,可以直接裹着浴袍返回酒店房间,体验超级好!
死海
晚餐是在一家贝都因风情的餐厅,半开放式的空间,有帷幔、毛毯和彩色靠垫做装饰,颇有游牧民族的风格。
死海
菜端上桌,大串儿烤肉的卖相很好,闻起来也香,让还在倒时差的我们食欲为之一振。
死海
鹰嘴豆泥(Hummus)是知名的阿拉伯美食,在许多中东国家都非常流行,在还没到以色列之前就有所耳闻。它是将鹰嘴豆煮熟后磨成酱,再加入各类调味品制成的,口感偏咸。
死海
最地道的吃法,是撕一块Pita饼,蘸着鹰嘴豆泥,然后一口吃下。

犹太人精神圣地——马萨达

休息一晚,第二天清晨出发前往马萨达。
马萨达遗址
地处犹大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马萨达,是犹太人心中的重要圣地,对游客而言它还拥有“联合国世界遗产”的身份。
马萨达遗址
据记载,马萨达是以色列古代犹太国的象征,直到公元1世纪晚期被彻底摧毁,犹太人也就此散居于世界各地。
马萨达遗址
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、漫天自由飞翔的椋鸟、辉煌的希律王宫殿遗址……慢着,关于马萨达的故事才要缓缓展开。
马萨达遗址
马萨达锁住了整个约旦河谷的咽喉,道路极为险峻,完全独立于周围的山体,呈较为规则的菱形,远远望去像是一艘庞大的战舰。
马萨达遗址
通向山上最主要的是东侧Snake Path,天气炎热加之紫外线强,经验丰富的Harel从背包里掏出了一顶遮阳帽给自己戴上,并态度坚决地让我们也做好充足的防晒措施。
马萨达遗址
缆车是我们选择的上山方式,体力充沛的旅行者也可从栈道步行上山。
希律王(公元前74年-公元前4年统治加利利和犹太)宫殿是早期罗马帝国奢华宫殿建筑的代表,且至今保存相对完好。
马萨达遗址
当年希律王修建的马萨达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,易守难攻,固若金汤。每年冬季的降水都由城堡里的特殊渠道收集起来,库里还存有满仓的粮食,后备充足。
马萨达遗址
时至今日人们来到马萨达,依然能够凭借遗迹再加一点想象力构筑出当年的繁荣景象。
装饰着马赛克的宫殿、高大的拱门建筑、功能齐全的土耳其浴室……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,一切似乎都是触手可及的,遗迹隔着锐利干燥的风与今人畅快对话。
马萨达遗址
在参观这座古代要塞时,会发现很多墙上都有一条黑色的线。Harel解释说,黑线以下是原本马萨达建筑保留至今的样子,而黑线以上则是由后人修复的部分。
最难能可贵的是,还有一些当年的壁画被保存了下来,它们呈现为充满美感的几何图形,因为犹太教认为神灵都是无形的,所以壁画中不能出现任何类似人或动物的形象。
马萨达遗址
耶路撒冷第二圣殿时期(公元前536年—公元70年)末期,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侵略,近千名犹太男女占领了马萨达希律王山顶宫殿,并构筑起了防御工事。他们在此地坚守了三年,眼睁睁地看着罗马人在宫殿附近围建起各种斜坡和基地,为最后的攻城做准备。
马萨达遗址
历史的车轮继续往前推进,时间来到了公元73年,在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犹太人再已抵挡不住罗马人的攻势。但当罗马军团切断水源并撞开城堡大门时,却只惊讶地看见约960具尸体……原来马萨达居民不愿意沦为奴隶而选择了集体自杀。
马萨达遗址
因此,真正让马萨达扬名天下的并不是一座建造在高山上的城堡,而是犹太人“宁愿为自由而死,不为奴隶而生”的坚定信念。
然而悲伤的故事没有结束,还在山谷中永久流传。
马萨达遗址
虽然当时整座城池的人们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,保留住最后的尊严,但是犹太教义是不容许自杀的,因为那样做会下地狱。于是,他们决定由其中的十个人先杀死众人,然后再从这十个人中选出一人杀死其余九人,最后这个人才自杀。如今,考古学者还在马萨达发现了十块陶瓷碎片,据说上面写着的正是最后这十个人的名字。
马萨达遗址
至于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,后人自然无法去随意评说,因为没有身处在具象的环境中,缺乏切肤之痛。
马萨达遗址
但,马萨达毫无疑问成为了犹太民族不屈精神的延续,听说现在每一个以色列新兵在入伍时都必须立下誓言:“马萨达永不陷落”!

基布兹的“乌托邦”生活

“基布兹”源于希伯来语,有“聚集、团结”之意。基布兹是的一种集体社区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私人财产,工作也没有工资,但衣食住行及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。
恩戈地
“自由选择”是基布兹的精神所在,外面的人可以自愿加入基布兹,里面的成员也可以自愿退出,退出基布兹时,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。
恩戈地
1947年以色列建国前夕,基布兹的数量已达145个。以色列建国后基布兹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其总数更是发展到270余个。而导游Harel带我们去到的正是他的家乡——EinGedi基布兹。
恩戈地
死海西岸原本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,但EinGedi基布兹成员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,创建出了眼前巨大的植物园,并在此长年居住下去。
恩戈地
听说这完全得益于地下一套非常了不起的灌溉系统,没有什么能够比“沙漠中的绿洲”更让人觉得神奇而美好了。
恩戈地
有人说,基布兹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公有社会运动。以色列有四位总理均出自基布兹:本·古里安(以色列第一位总理)、摩西·夏里特、列维·艾希科尔和果尔达·梅厄。
基布兹人把生产劳动视为创造财富、保持集体凝聚的力量,因此“劳动最光荣”是人们的基本理念。即便是政府高官和国家议员,只要他是基布兹成员,每年都必须回来劳动一段时间。
恩戈地
此次基布兹之行最大的收获,无疑是有机会走进一个真正的基布兹家庭,零距离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。
Harel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,并准备了咖啡甜点。其实,这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犹太家庭,两层的小洋楼里处处弥漫着爱与温情,却同时保留着一份基布兹特有的纯朴与真挚。
恩戈地
书房里堆得满满当当,很多家庭合照随意地散落在房间的每个角落。
Harel的父母年轻时也非常热衷旅行,家里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念品。和大多数以色列人一样,基布兹成员也比较喜欢在工作之余,自由地选择学习或外出旅行。
恩戈地
一番交谈后才了解到,通常情况下基布兹的孩子从小就要过集体生活,婴儿出生后交给育婴园,4—5岁时进入幼儿园,7岁上小学,13岁进入少年之家,18岁中学毕业后服完兵役方可申请加入基布兹,由于这种集体意识极强,血缘和家庭观念自然就变得淡漠。
恩戈地
而当初,Harel的父母之所以选择在EinGedi基布兹留下来,就是因为这个社区比较特殊,允许子女都留在父母身边长大成人。
恩戈地
一行人漫步在EinGedi基布兹,会发现整个环境宛若世外桃源,甚至连学校和游乐场里都缺少孩子们的欢声笑语,好像有点太安静了。
恩戈地
Harel无奈地表示,虽然这里有他整个童年的记忆,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基布兹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期,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基布兹去特拉维夫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生活。
恩戈地
在时代大浪潮下,最近20年基布兹开始实行部分私有化,并逐步引入“按劳分配”的观念,成员们也开始获得收入并拥有一点储蓄。
恩戈地
如今基布兹内也有经营运作良好的度假酒店,KibbutzHotel地理位置优越,靠近马萨达遗迹,且距离死海仅有5分钟车程,因此可以看见客人们足不出户在酒店里即可享受“死海漂浮”。
恩戈地
室外泳池在沙漠环境中显得尤为惊艳,周围还有山丘、河流、花园等景观。听说当地小孩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,就是学校考试临近之前来到泳池边一起复习功课。
恩戈地
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,基布兹似乎已经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。
变革的种子在落寞的土壤中等待发芽,一方面感知到改革的紧迫性,另一方面对于公有、平等观念深植了近百年的基布兹而言,集体主义淡化的观念也备受争议。

世界十分美丽,九分在耶路撒冷

从以色列回来,可能是这次旅行的经历太丰盛,因此我在整理游记时总是思如泉涌,却唯独在写耶路撒冷时,迟迟开不了头。
橄榄山
究其原因,觉得是耶路撒冷的历史太过厚重,八次被摧毁又八次被重建,信仰、纷争与惊艳同在。正如那句大家都熟知的话——“世界若有十分美丽,九分在耶路撒冷。世界若有十分哀愁,九分在耶路撒冷”。
耶路撒冷
耶路撒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宗教圣城,是犹太教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,并且三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自己的圣地。
耶路撒冷
虽然这里的地理位置、气候环境均不占优势,但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却交织构建出人类信仰的基石。
哭墙
哭墙又名西墙,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圣殿山的山下西侧。哭墙的宗教氛围极具感染力,充满信仰的人们在面墙含泪倾诉的模样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哭墙
犹太教把哭墙看作是第一圣地,千百年来,当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,总会来到该墙前低声祷告,哭诉流亡之苦。
哭墙
泪眼婆娑捧着《圣经》的女子,掩面而泣的年轻姑娘,她们在祷告后一步步地慢慢挪动脚步,退出时仍面向哭墙是为了表示恭敬。
哭墙
各种信仰的人们会将自己的心愿写成纸条,塞进哭墙石块的缝隙间,并相信上帝会让愿望成真。听说管理哭墙的拉比会定期清除祈愿小纸条,然后依照犹太人的传统,将这些纸条埋在附近的一座墓地里。
耶路撒冷
大多数犹太教堂往往都比较朴素,有的甚至从外观上看根本不觉得会是宗教场所。导游Harel解释说,这是故意而为之,是为了在特殊时期让犹太教徒的集会避免受到打扰和干预。
耶路撒冷
苦路(ViaDolorosa)是指当年耶稣被迫背上沉重的十字架,由定罪堂出发沿着耶路撒冷老城的街道,一直到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走过的路线。这也是耶稣从被审判、钉在十字架、直到死亡所经历的最后一段路。
耶路撒冷
对于基督徒来说,重走苦路、缅怀当年耶稣受难是最虔诚的朝圣之旅。苦路全程共有十四个站点,每站都有一个重要的事件,最后一站则是耶稣墓地,即圣墓教堂。
耶路撒冷
圣墓教堂被视为基督教最著名的圣地,是耶稣遇难、安葬和复活的地方。
耶路撒冷
如今在圣墓教堂内的大厅还存放着一块石板,据说是卸下耶稣尸体的地方。不少信徒轻跪在这块石板前,将手中的信物放在上面擦拭,然后再带回家供奉。
耶路撒冷
有人说,耶路撒冷存在着四个平行世界,其中一个属于犹太人,一个属于基督教,一个属于穆斯林,剩下的则属于非教徒。
耶路撒冷
回过头去看时,才发现在耶路撒冷拍的相片都好像自己会说话。放学的孩子嬉戏打闹着从大兵身旁经过。
耶路撒冷
双脚走在老城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,感叹耶路撒冷跟自己想象中的很不同。从犹太社区穿越到穆斯林社区,再经过阿拉伯市场,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既融合又决绝的生活气息。
耶路撒冷
下棋的男人们神情非常专注,没空搭理旁人。沿街的小商贩误以为我们是日本人,用极其生硬的“哦哈哟”招揽生意,换回一句I'mChinese的答复。
耶路撒冷
事实上,许多犹太人在得知我们是中国人之后,会更加热情友好,我想这可能因为当年中国曾经给过犹太人帮助,他们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。
耶路撒冷
在耶路撒冷老城,我们还被一位老爷爷邀请到他家做客,进去后才发现屋里居然收藏着不计其数的古董和老照片,就连学习考古出生的Harel也显得兴奋不已。
耶路撒冷
耶路撒冷是个值得花很多时间去探索的地方,若想感受当地人的生活,逛市场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。
耶路撒冷
除了五彩缤纷的服饰,披塔、胡姆斯等以色列传统美食也都可以在露天市场尝到,再买上一杯石榴汁,坐在路边慢慢品尝,也许在某个转角就能遇见美好。
耶路撒冷
几千年的沉淀,让耶路撒冷每寸土地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故事,讲述着这座城池的过往。
耶路撒冷
每当夜幕降临,人潮褪去,耶路撒冷又恢复了平静,宛若一朵暗自绽放的昙花。
耶路撒冷
大卫塔博物馆的灯光秀,只能用惊艳来形容。整场秀在户外进行,演出约45分钟,过程中不允许拍照。
耶路撒冷
演绎在耶路撒冷旧城的石墙之上,集中展示了圣城这四千年风雨中的重大事件,以及曲折动人的历史故事。一点一滴,如细沙般流淌的时光呐~
犹太大屠杀纪念馆
对我个人而言,除了旧城,耶路撒冷还有一处极具震撼力的地方必须去看,那就是犹太大屠杀纪念馆
犹太大屠杀纪念馆
在我的成长过程中,曾观看过许多“二战时期”关于犹太大屠杀的电影,如:《美丽人生》、《辛德勒的名单》、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等等。
犹太大屠杀纪念馆
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,但是当一件件真实的物品、一个个逝去生命的照片,海量地映入眼帘,我还是被卷入那一段至暗时刻,并且感同身受。
犹太大屠杀纪念馆
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布展水平非常高,博物馆内是不能拍照的。户外专设一处区域,以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,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——尊称为“国际义人”。
犹太大屠杀纪念馆
走出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馆,还有一处展馆也非常让人动容。
刚进去是一段黑漆漆的走廊,大家需要扶着栏杆小心前行,周围有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光。快到尽头时,才告诉你刚才有多少星光,就有多少孩子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生命……
耶路撒冷
很多时候,美食足以让人对一座城市产生好感,耶路撒冷的Adom就是这样一家餐厅。
耶路撒冷
虽然菜单全是希伯来文……但因为有Harel陪同,倒也一点儿也不担心。
耶路撒冷
刚坐定,我就被Adom餐厅的环境圈粉啦~巧妙心思就藏在细枝末节之处,很有艺术氛围。
耶路撒冷
餐前面包的表面,撒了厚厚一层芝麻,香味于舌尖绽放。
耶路撒冷
值得一提的是,这家餐厅完美融合了法国菜和亚洲菜,许多菜品都非常有创意。
耶路撒冷
不同食材的搭配看似随意,却也颇为讲究,味道浓郁,口感层次也丰富。
耶路撒冷
菜品摆盘也有点意思,只是这牛排上的几颗蒜头,大胆程度让人颇为震惊。
耶路撒冷
饭后甜品是造型奇异的冰淇淋,即使已经撑了,却依然觉得很美味。

特拉维夫,文艺到骨子里!

以色列人常说:“在耶路撒冷祈祷,在特拉维夫玩耍”,但如果只让用一句话来形容特拉维夫,我会说这座城市文艺到了骨子里。
特拉维夫
1909年,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古老港口城市雅法的高房价而创建了特拉维夫。
逐渐地,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,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,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现在的“特拉维夫-雅法”。
特拉维夫
这次以色列之行我有三天都是在特拉维夫-雅法度过的,因此有充分的时间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络。
在特拉维夫,我遇见不少带孩子的“奶爸”,眼神宠溺,很是有爱。
或者干脆一大家子人,骑着自行车出游,其乐融融,让人好生羡慕。
特拉维夫
然而最值得记录的,还是从艺术家集市到跳蚤市场,再到或著名或小众的艺术馆,不得不感叹真是一场妙趣横生的发现之旅,并为特拉维夫人根植于内心的文艺基因动容。
特拉维夫
特拉维夫最受欢迎的艺术家集市位于NahalatBinyamin步行街上,每周二下午4点、周五上午10点就开始汇聚城市手艺人。是的,每周也只有这两天会有艺术家集市,其余时间这条街道和普通街道并没有什么两样。
特拉维夫
集市上常常会有当地颇具名气的艺术家出现,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贩卖商品,而是通过非常投入的现场手工制作告诉所有人,他们是每一件作品的主人,若你喜欢,请将这些作品带回家并好好珍藏。
特拉维夫
大多数摊主都显得个性十足,他们悠然自得地坐在自己的小摊位后面,满脸笑意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。买或不买都可以轻松地聊上几句,就算你购买再小的一件作品,艺术家们都会将它认真地包装好并附上一张自己的名片。
特拉维夫
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旅行者,总能够在艺术家集市上买到许多充满创意、独一无二的小玩意,就如同流淌在生活某个瞬间的美好。
内心的宽容与满足,对人生的感恩,当我们拾起这些小确幸时也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。
海法
老城钟楼边上是有名的跳蚤市场(FleaMarket),在这里可以买到便宜的二手货,若是有眼光甚至还能淘到货真价实的古董。
这个跳蚤市场是大多数当地人所钟爱的地方,除了特色店铺,还经常有音乐、杂技等表演,每周五尤其热闹。
海法
如果想感受以色列的市井气息,那么来跳蚤市场绝对是不二之选。这里除了有琳琅满目的旧家具、手工艺品、钱币收藏,还有颇具当地特色的小餐厅。
海法
行走于跳蚤市场的街头巷尾,不时可以听见悠扬的歌声,那是街头艺人正在上演个人音乐秀。
特拉维夫
有人说特拉维夫对以色列的意义,如同上海之于中国。可是在我看来,特拉维夫却更像是一座为了休闲而生的城市。
特拉维夫
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泡在各种咖啡馆,聊天、遛狗、带小孩也是生活的常态。一直笃定地认为,超凡的创作力除了天赋还应源于轻松惬意的状态,在这个前提下才会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。
雅法
虽然历史上雅法战乱,却依然流光溢彩。今天的雅法不仅古城旧貌得以修复,还成为了以色列艺术家的聚居区,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爱好者。
雅法
再来谈谈以色列国宝级女艺术家IlanaGoor吧,她出生在提比利亚一个医生与艺术世家,从未在任何正规院校接受艺术或设计教育,却从小就凭借自身能力培养艺术技巧,并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国际个人主义艺术家。
雅法
IlanaGoor艺术馆矗立在雅法古城的山顶,在这里可以遥望地中海的壮丽风景。
雅法
据说这栋建筑的前生是朝圣者前往耶路撒冷路上的首个犹太人旅馆。
雅法
90年代初期,Ilana购买了该建筑并用于展示其艺术收藏品。博物馆中共收藏有500多件来自以色列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品,其中也包括Ilana自己的作品。
雅法
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、充满灵性的氛围是IlanaGoor艺术馆的亮点。绘画、雕塑、古董、设计图纸及部落艺术……博物馆本质上具有折衷主义色彩,每个房间都呈现了各个地方与时代的创作,每件艺术品都有不同的背景与故事。
雅法
正如Ilana所说,只有当你接触、感受并使用艺术后,你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。
雅法
博物馆艺术并非只是白色空间中展出而已,应该是与生活本身息息相关。这种艺术形式并非阳春白雪、曲高和寡,而是需要贴近参观者的生活。

阿卡古城,发现地下城的秘密

位于以色列北部的阿卡有5000多年历史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。这是一座有城墙的港口城市,曾是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首都和最后据点。
阿卡
如今来到阿卡老城,你依然可以触碰到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垣、柱廊客栈等遗迹。
阿卡是以色列境内一个伊斯兰风格非常突出的城市,坐拥地中海东岸绝美的自然风光,旅游资源得天独厚。
阿卡
阿卡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及耶路撒冷,据说这是由于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阿卡古迹都被黄沙所覆盖,挖掘并逐步开放已是近现代的事情了。值得庆幸的是,正因如此阿卡至今也并没有被商业化得太严重,整座老城仍保留着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阿卡
放眼全世界,也只有在阿卡老城,才能看到已经出土并且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十字军城堡。最早阿卡只是迦南人生活的一个部落,后来逐渐发展成地中海东岸通往西亚内陆的重要商业口岸。
阿卡
骑士大厅呈翅翼结构,沿着庞大的中央庭院而建。
阿卡
救护骑士团成立时只是一个在圣地治疗病人的行善组织,后来才作为军事修士会进行活动。虽然对于历史我并不够了解,更谈不上研究,但当我长时间地凝视着优美而富有动感的交叉拱顶时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,回到了遥远的中世纪。
阿卡
时至今日,阿卡居民仍充分地利用着地下城堡的建筑,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种音乐会或歌剧表演。
阿卡
偶遇了一家专门售卖中世纪风格饰品的小店,所有的商品都由店主亲手完成,粗犷的皮质配上精细的手工,打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
阿卡
不得不说,在阿卡地下城游览参观时,直接投影到城墙上的幻灯是一个很大的亮点。奇妙的光影、丰富的图案以及缤纷的色彩都让人驻足流连,而原本厚重的遗迹似乎也在瞬间变得轻盈起来。
阿卡
还有一处土耳其人的浴室,走进去会看见栩栩如生的洗浴者和服务生模型。
阿卡
Hama al Basha浴室最出名的是一个房间是中央有大理石喷泉的六角形蒸汽室。作为一处旅游景点,还会播放介绍历史的影片,很有意思。
阿卡
长期居住在阿卡的人数并不多,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此和谐共处,完全感觉不到任何民族差异或宗教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气氛。城市建筑多为两三层的楼房,地面整齐铺设的小方砖不由让人联想起欧洲的街道来。
阿卡
阿卡是个令人惊叹的文化熔炉,无论是地面部分还是地下城,无论是建筑还是人文,无论是人种还是语言,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它所经历过的跌宕起伏,而这座老城本身就是一本无比鲜活的历史书。
阿卡
站在高高的城墙上,地中海日落尽收眼底,咸湿的风将发梢吹乱。
阿卡
远处的迦密山与近处的阿卡港口都幻化成了剪影,只听咔嚓一声,天边残阳被手中的相机定格。
阿卡
暮色四合,整座阿卡老城显得更加安静了,唯独贾扎尔清真寺的穹顶和宣礼塔愈发引人注目。远眺山坡之上现代建筑的点点灯光闪烁不定,迷幻得恍若梦境。
那么,晚安,阿卡。

THE END

准确来说,我的自媒体写作就是从以色列之旅开启的。因此,我对于这个国家似乎也有一种很奇妙的亲切感,每每看到有关于以色列的书籍或是摄影展,都会特别关注。
特拉维夫
常常会有朋友问我 “以色列安全吗?” 这个问题,我想说可能比你想象中安全。因为我当时是以媒体团的身份出行,所以在以色列的那段日子,会出于安全考虑缩短在耶路撒冷参观的时间,但在特拉维夫、海法、阿卡这些地方,人们还是非常放松、享受生活的状态。
最后,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:“去以色列旅行,贵吗?” 我的回答是,贵,但是非常值得!

关于作者

以色列
曾经的媒体人,现在是自由职业者。乐于分享,步履不停。
在耶路撒冷往哭墙塞过小纸条,在特拉维夫的艺术市集淘过纪念品,在库塔海滩虚度时光拍冲浪少年,在乌布小镇找寻内心的平衡,在会安古城骑着单车看灯笼,在首尔睡汗蒸幕住韩屋,在兰卡威上天入海五百里,在清迈夜市吃遍整条街。
如有需要咨询的地方,欢迎大家留言。

本游记著作权归@嘉敏同学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!